查看原文
其他

微信电话本是运营商危机?无稽之谈!

2014-11-18 赵云 科技杂谈
【摘要】微信电话本不可能给运营商带来灭顶之灾,不能把运营商想简单了。



| 科 | 技 | 杂 | 谈 |

中国通信行业第一自媒体



文 / 赵云,本文首发财经国家新闻网,作者微信公众账号:通信观察(ICTVIEW)


  在“微信电话本”的iOS版本发布之后,有关“微信电话本”会给运营商带来多大压力、是否会让运营商陷入危机的猜疑和新闻,一直不断。甚至有文章,对通过微信电话本和传统语音呼叫,各自“通话一分钟用户侧的开支”进行了计算,并以此作为“微信电话本是否对运营商形成危机”进行论证。


  可是,账是不能这样算的。


  第一,中国的手机用户,已经处于WiFi、包月、套餐的丰富覆盖之下,单纯地按照单位流量费用和话音流量“标准定价”来计算对比,本就有“计算马力就找匹马来跑”的愚蠢。


  第二,OTT业务,甚至微信电话本,都并非此时才出现。一款名为“微话”的应用,也已经悄无声息地发展了数千万用户之多(我也是尝试者之一)。微信电话本的安卓版推出其实已有两年,只是因为腾讯背靠近八亿的微信用户,又刻意选择此时猛推iOS版,才被媒体炒热。


  微信电话本确实可视为独立性的产品,但微信电话本为何要独立于微信之外,做成一个单独的客户端应用,以及在这个时候做这种方式的热炒?这一点似乎关注的人(或者说媒体)却并不是很多。这意味着,腾讯“声东击西”的策略确实起到了效果,实实在在地打在了阿里系胸膛上,却让人替中国移动(准确地说也包括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)喊疼。


  第三,一些文章只顾分析,却没想也不耐烦知道:运营商如何看待这个事情?


  运营商总体上,因为其机制和体制问题,不怎么愿意表态,但是中国移动前董事长王建宙还是说了的一些。他的大体意思是,微信电话本对运营商的语音业务存在竞争,但就本质而言,这个产品是基于运营商数据业务之上的业务,用户使用微信电话本,其实就是在使用运营商的数据业务,是可以双赢的。


  那运营商是否会有损失呢?肯定会有。就目前而言,运营商的话音业务其实,本质上也早就是数据业务了,单位数据体现在话音这种业务形式时,对运营商ARPU值的贡献,相对其他常规数据业务仍然高一些。但这个局面正在改变,以中国移动为例,今年前三个季度,其数据业务流量较去年同期增长高达98.6%(中国移动这里还是将话音独立计算的,并没有视作数据业务)。


  从这一点上,微信电话本受到热捧,既是互联网公司之间一次针锋相对的炒作事件,同时也是进一步刺激用户使用数据业务的契机,哪怕是以免费话音作为一个表现形式或者噱头口号,其本质,仍然是刺激更多的人使用数据业务。


  话音业务对运营商而言,在从前、甚至在现在,仍然是收入的重要来源,但在未来,肯定不是。智能手机和4G网络乃至未来5G网络,带来的最大改变将是,从“打电话是最主要的,数据业务是额外体验”,向“数据业务是主要的,打电话只是联系方式的一种”转变。


  运营商的意图是什么?这几年以来,都可以看到,全球领先的运营商们,都在谈论两个话题:智能管道和流量经营。其实就是如何增强单位流量、单位数据量的价值(当然方式方法还有待探讨,本文不多赘述)。以前的运营商,不仅中国运营商,包括外国运营商也是,善于并且热衷于大包大揽,特别在意“主导整个产业链”,直白些就是控制权,是听我的话有钱赚、不听话的靠边站。


  或许略显褒扬的是,我们对运营商,也应该“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”,以不变视角看待运营商显然不太合适了。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,整个产业链都在调整,运营商也已经给自己做了新的定位,这就是这次微信电话本事件,没有一个运营商表态的原因。


  至于说微信电话本,或者说OTT业务,会给运营商带来灭顶之灾的评论和说法,更是无稽之谈。运营商终究是基础网络(包括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,甚至是互联骨干网络)的持有者运营者,是最终用户的联接者。换言之,再能装的铁皮车厢,没有铁路也全是白搭。更进一步,如果说OTT业务就能够给运营商带来灭顶之灾了,那么,皮之不存毛将焉附?


  但有一点毫无疑问,没有任何一家公司(不管是民营资本还是其他资本)能够在未来十年内,重新构建数百万的基站,重新构建覆盖中国的骨干网和接入网络,这不是资本能力的问题,而是实施能力的问题。


  如果说以前铁皮车也全都是运营商的,现在不全是、甚至大部分都不属于运营商,也很正常,这是整个产业链演变的结果。至于运营商会不会、想不想也去抢铁皮?想。但是是否能抢得过,这就要看运营商的本事了,从目前来看,运营商有这个抢铁皮的心,却缺乏抢铁皮的力,这也是事实。


  所以王建宙的话虽然没有点透,但已经很明确了一点:这次微信电话本事件,貌似短期内会给运营商带来点损失,长期而言对运营商的转型目标和长远诉求,反倒是个促进,因为此次事件,必然会如同微博、微信一样,成为另一个刺激和引导用户数据消费的机会。


  从现有的炒作角度来看,越来越多的媒体人,其实是思维转变最慢的群体,以固有甚至僵硬的思维去看运营商。本质的原因,还是他们自己太简单了,因此也把运营商想的简单了。不用太多的案例来验证,仅以韩国作为参考,当人人都在用手机看视频的时候,运营商还会计较,这个月有多少人打了多少分钟电话吗?





2013年度最佳IT原创自媒体

2014年度最佳新媒体人

国资委微公益行动联合发起人


| 新科技 | 睿思想 |

已入驻百度百家、腾讯新闻、搜狐新闻、今日头条、网易阅读
犀牛财经自媒体联盟(xinews)成员

欢迎争鸣 谢绝软文


转载授权、商务合作,联系微信号:sophie0306



—【菁英汇】—


| 探索 | 交流 | 协作 | 分享 |

点击下方 “阅读原文”,加入 “科技杂谈菁英汇”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